日期:2025-07-17 12:29:22
站在平顶山火车站空旷的站台上,望着电子屏上稀疏的车次信息,本地人老张无奈摇头:“去厦门打工得先坐大巴到宝丰站,咱这地级市车站,咋还比不上县城方便?”
这个困扰平顶山市民十余年的怪象,终于在2025年7月被撕开一道裂缝——兰州至厦门的Z128次列车首次停靠平顶山站。但戏剧性的是,返程的Z126次列车依然呼啸而过,乘客只能在夜色中拖着行李,从宝丰站打车回家。地级市车站反被县级站超越的魔幻现实,揭开了铁路资源配置的深层博弈。
一、铁路线上的“错配人生”
翻开铁路地图,平顶山的尴尬一目了然:
市级站点沦为“支线配角”:平顶山站孤悬于孟宝铁路支线,而40公里外的宝丰站却是焦柳铁路与孟宝铁路的交汇枢纽。两条动脉在此握手,宝丰站自然成为车次停靠的黄金节点。
省界管理的“两不管”地带:1983年煤炭运输体系调整,平顶山站被划归武汉铁路局,宝丰站仍属郑州铁路局。当平顶山市民呼吁增加车次时,跨局协调的复杂流程让需求石沉大海。
货运挤压的牺牲品:孟宝铁路承担着武汉钢铁厂的煤炭运输重任。在“货车优先”的调度原则下,客车常常要为运煤专列让道。铁路职工私下透露:“一趟货车交200万,客车才挣20万,你说保谁?”
二、高铁时代的双重暴击
郑渝高铁2022年全线开通后,焦柳线普速列车遭遇腰斩式削减:
宁西线县级站意外受益:桐柏、唐河等宁西铁路沿线站点,因高铁尚未覆盖,车次保留率达65%以上。而焦柳线上的南召站车次锐减48%,客运让位货运的行业趋势在高铁时代被加倍放大。
高铁选址再添新伤:平顶山西站建在宝丰县境内,市区居民乘高铁需奔波40分钟。2024年暑运数据显示,宝丰辖区的高铁站发送旅客36.3万人次,远超市区普铁站的18.1万人次——资源错配形成恶性循环。
三、绿皮车里的民生温度
当Z128次列车开售首日车票瞬间售罄时,铁路部门或许该重新审视绿皮车的价值:
价格敏感群体的生命线:宁波至平顶山的硬座票价180.5元,仅为高铁票价的1/4。在务工人员老李的账本里,这意味着一家人半个月的菜钱。
毛细血管式的通达网络:宝丰站能直达32个省市,而平顶山站仅15趟车次。县级站胜出的背后,是铁路枢纽地位对行政等级的颠覆。
被遗忘的出行刚需:2025年五一假期,平顶山火车站仍发送旅客4.28万人次。这些攥着皱巴巴车票的身影,在高铁时代顽强证明着普铁的存在价值。
四、资源配置的公平之问(深层剖析)
当Z126次列车在平顶山站呼啸而过,却为定西市新增停靠站时,资源配置的逻辑矛盾暴露无遗:
效率与公平的失衡:铁路部门以“减少停靠提升速度”为由砍掉小站车次,但2024年国庆平顶山站创下9550人次单日发送纪录,证明需求真实存在。
规划与民生的割裂:三十年前为运煤划转管辖区域,三十年后高铁站选址县城,决策链条中市民话语权持续缺失。
数据算法的冰冷逻辑:12306系统优先保留上座率超70%的车次,却忽视低收入群体“站站停”的接驳需求。当算法决定资源分配,边缘群体的出行权益谁来守护?
月光照在孟宝铁路生锈的轨道上,一列运煤货车隆隆驶过平顶山站。站房电子屏显示着新增加的Z128次信息,如同黑暗中的微弱星火。站务员小陈整理着刚到的公告:“听说南站高铁明年开通,但始发车次可能只有西站三成...”他的声音被进站广播打断,屏幕上K237次正在检票——这趟开往深圳的列车,载着无数打工人的远方。
当高铁里程不断刷新纪录,绿皮火车仍在深山小站间蹒跚前行。两种速度交织的图景里,我们是否该重新定义“发展”二字:路网扩张的终极目标,是让每个普通人都能体面地抵达远方?
#热点观察家#
牛配资-配资门户平台-配资股网站-安庆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